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大学生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科技创新基地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学校十六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任务,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校院协同和与国家级学会/协会的交流,发挥校内外专家和长空航模队的积极作用,以大学生国际性和全国性科技创新赛事为牵引,推进“科教融合、学科融合、团队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服务学校拔尖创新人培养,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二、组织实施
1.加强布局培育。创新基地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校科协联合科研院发布“基地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按照“准工程项目”管理,以大学生国际性和全国性科创赛事为牵引,引导学生团队面向航空航天民航领域,针对平台和机载设备等开展创意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验证研究。
2.强化过程指导。邀请创新基地专家和各学院教授组成专家组;按照项目涉及交叉学科内容,为学生团队交叉配备5-8人的专家小组,针对国际性赛事,邀请航空航天民航专业领域英语指导教师,对学生团队进行线上线下指导。赛前,邀请赛事主办方及研究所、厂所等相关领域的工程专家走进南航,亲自为南航学子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指导。
3.优化服务保障。创新基地配备了4名工作人员,其中2名为航模领域的国家级教练、2名为项目过程管理人员;同时,各学院(研究院)在指导教师、场地资源、关键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校院联动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保障。
三、创新基地特色
1.形成交叉融合的学生科技创新新体系。创新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一是深化科教融合,推进寓教于研的拔尖人才培养和持续创新的科研协作,教师科研成果用于学生科技创新,同时,学生科创反哺教师科研;二是加强学科融合,每个科创团队涉及3个及以上的学科,以“复杂工程问题”引导学生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三是强化团队融合,科创团队成员包括博士生/硕士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建立了“传帮带”的科创“链条”。交叉融合的学生科技创新新体系逐步形成。
2.构建组织有序的学生科技创新新模式。创新基地从源头上以“准工程项目”布局为引导,紧跟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等国家级学会主办或国家级学会与行业集团联办的科技创新赛事,强化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组建“科研团队”,面向航空航天民航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验证;在实施过程中,强化校院联动,充分发挥各学院在该服务项目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学生主体、布局引导、联合保障等组织有序的学生科创新模式。
3.拓展多主体通力合作的全员育人新路径。创新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各学院指导教师、院领导,科研院、研究生院、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均有不同程度参与;在这种氛围中,充分注重学生的研究、研讨、设计,采用问题解决和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创新,支持了学生科技创新关键能力的发展,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科研育人等全员育人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