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规划
服务学校“五高”新发展格局,推动科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国科协“十大”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增强科协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夯实科协组织基础,健全联系广泛、有效服务学校科技工作者的工作体系,提升服务学校高水平科研和优秀科技人才培养的能力,培育良好的科学文化和学术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创新活力,最广泛地团结学校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发挥独特作用,贡献科协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工作统领科协事业发展全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学校党委周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勇争先。
——坚持围绕中心。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科协职能定位,统筹做好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把一流期刊和学会建设作为突破口。坚持科技工作者为本,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实现创新价值。
——坚持守正创新。遵循科技群团发展规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党建带群建,创新科协组织设置,建强工作阵地,丰富活动载体,推动科协系统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坚持多元协同。充分发挥科协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特点,积极主动与校内校外党政部门、群团组织、科技团体等联系,坚持目标引领、任务牵动、大联合大协作,释放紧密联系的系统效能,汇聚更多发展资源。
二、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科协事业发展的目标为:加快落实学校“一个中心、五路并举”战略布局和“三步走”战略安排,深度融入学校“五高”新发展格局,积极践行“科学治理、多元协同、锐意创新、真情服务”的工作理念,把科协建设成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方阵的重要协同力量、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质学术文化氛围的重要营造力量,全力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全力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流高校科协:一流的价值理念引领师生发展;一流的特色基地助力人才培养;一流的期刊建设彰显学校水平;一流的科普教育提升科学素养;一流的决策咨询服务科学决策;一流的治理体系确保组织高效。
——思想政治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更加深入学校科技工作者内心,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向纵深推进。科技人才宣传、举荐、激励机制更加健全,科技工作者创新自信进一步增强。
——师生公众科学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科普资源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校内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加强,科普活动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期刊学会建设成效进一步显现。跻身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有突破,高水平英文新刊建设富有成效。挂靠学会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质量进一步提升,学术交流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协组织治理成效进一步彰显。科协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服务手臂进一步接长。内部治理更加顺畅,学术交流更加活跃,人才培养更接地气,决策咨询更加有效。“三型”组织特色更加鲜明,外部协同机制更加完善,科协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三、发展形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协“十大”上讲话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十四五”时期是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是学校加快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构建“五高”新发展格局、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攻坚时期。国家战略叠加共振、科协改革深入推进、学校发展攻坚克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科协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四、主要举措
(一)实施凝心聚力计划,提升科技人才服务水平
坚持把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科协工作的基点,摸清全校科技工作者的数量、结构、层次等实际状况,强化政治引领,丰富学术交流,助力人才成长,不断提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政治引领。牢牢把握科协作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属性,以“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为契机,在全校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以校史馆为载体,打造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思想“源动力”。大力宣传以“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赵淳生院士、“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潘时龙教授为代表的典型事迹,引导科技工作者践行爱国奋斗精神,涵养优良学风,争做新发展阶段的奋斗者、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者、新发展格局的开拓者。
——丰富学术交流。坚持把学术交流作为科协的“立家之本”,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擦亮“问天科学讲坛”金字招牌,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品牌。鼓励和协助一流学科所在学院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创设议题,联合国家级学会或国外研究机构开展高层学术论坛或会议,汇聚推动开放合作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智慧。遴选和促成科技工作者参加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和联合挂靠全国性学会举办专业性高端学术会议,推动学术交流活动方式创新。注重学术交流成果的提炼转化,出版《问天科学》第二辑,组织办好校庆学术月活动,向校庆七十周年献礼。
——助力人才成长。系统梳理科协和学会系统的奖项设置。培养举荐高层次人才,重点做好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女科学家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候选人的推荐工作,争取实现零的突破。大力扶持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拓宽渠道,持续做好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青年科技奖的培育和推荐工作,推动获奖人员进入省人才培养或支持计划,为参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和创新创业创造条件。积极推荐优秀人才担任与我校优势学科相关的全国性学会理事及以上职务,担任省级以上科技智库专家。
(二)实施英才培育计划,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科协工作的应有之责,积极探索航空航天民航特色“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一流工程实践教育,完善科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助力学校人培养质量提升。
——打造创新载体。积极争取学校场地和经费支持,全力把创新基地建设成为孵化航空特色科创项目的重要基地和学生航空特色科创文化展示中心,提供一流育人环境。研究出台基地专家管理办法,遴选专业素质强、参与热情高的校内外专家,建立航空、航天、民航领域的专家人才库,提供一流育人师资。
——加强项目培育。依托航空航天特色科技创新基地,面向全校师生,每年发布基地基金项目不少于30项,引导学生团队面向航空航天领域,开展创意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验证研究。基金项目按照“准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为学生团队交叉配备5-8人的专家小组,配精配强教练及管理人员,注重地院协同,完善项目全过程管理流程,提供一流服务保障。
——重视成果产出。密切跟踪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等国家级学会主办或国家级学会与行业集团联办的科技创新赛事,引导学生团队以国际性和全国性赛事为牵引开展工程实践研究。加强与主办单位的沟通联系,争取承办全国性或国际性赛事1-2次。积极组织指导教师、学生参加各类赛事,选拔优秀作品参加“挑战杯”相应赛事,力争在获奖数量和质量上居于同类高校前茅,产出一流科创成果。
(三)实施期刊培优计划,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
坚持把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作为科协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对标学科领域一流学术期刊,加强期刊发展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根据不同期刊的功能和定位,强化期刊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力争打造学术质量高、行业影响大、国际传播广的期刊集群。
——加强顶层设计。深入分析研究国家《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和《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对一流学术期刊的要求,聚焦南航“十四五”规划重点工作,推动学校制订出台“十四五”期刊发展专项规划,设立期刊内涵建设项目及期刊发展研究基金,给予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支持。充分发挥专家办刊作用,研究制定期刊编委会管理办法。
——注重分类施策。系统研判校内期刊发展现状,着眼不同类型期刊的功能定位,突出发展重点。针对中文科技期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数据采集与处理》《振动工程学报》《振动、测试与诊断》),以提升期刊专业和行业影响力为目标,重点刊发航空航天领域、电子信息领域、振动工程领域高质量论文,推动行业内高水平成果交流及工程应用,服务国家重大专项。争取第二批“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中南航期刊有0的突破。针对英文科技期刊(Transactions of NUAA),以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为目标,通过更改刊名(NUAA Transactions on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增加国际编委比例以及和国际出版公司合作等方式,实现期刊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服务学校和国内航空航天领域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争取5年能进入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针对人文社科类期刊(《南航学报社科版》),以服务学校发展、促进学术繁荣、提高人文社科影响力为目标,依托南航学科优势,聚焦社会科学热点前沿问题,做强“三航”特色栏目,打造有影响的社科品牌期刊。争取早日被核心数据库收录。
——培育英文新刊。紧密跟踪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江苏省科协“精品学术期刊建设计划”,研究出台《国际学术期刊资助办法》,围绕航空航天领域科技文化发展重大需求,加强与一流学科所在学院沟通,提升学报与学科建设的耦合度、紧密度,推动在每个一流学科方向创办一本英文科技专业刊,力争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
(四)实施科普南航计划,提升师生大众科学素质
坚持把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作为科协工作的基础,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全国科普日暨江苏省科普宣传周为契机,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创新,逐步构建队伍、品牌、基地、平台四位一体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兼职做科普、带头做科普的组织形式和有效机制,充分发挥首席科技传播专家作用。充分发挥由我校牵头发起成立的江苏省首个“航空特色科普联合体”作用,汇聚各方科普资源。以中国科协“科技志愿服务”、“科普中国”APP等国家级平台为基础,依托科技志愿服务队—航模队,建立覆盖全校的科技志愿者队伍和“科普中国”信息员对队伍,建成一支师生共同参与、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科普工作队伍,引导上述人员进社区、学校、企业、乡村开展科普活动不少于20场。
——打造科普活动品牌。持续开展“飞豹杯”航模节暨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策划组织航空创新飞行表演、航空特色重点实验室开放和航空专家科普报告等五大板块的系列活动,打造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品牌,争取入选“典赞·科普中国”。探索建立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围绕平安校园建设,着力打赢安全生产攻坚战,关注校园实验室等重点人群,配合国资处、保卫处等部门,定期开展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生产专项科普行动。
——强化科普基地建设。以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南京市航空航天馆为基础,深入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争取进入建设序列。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公众定期开放部分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每年不少于2次。围绕青少年群体,创新提升高校科学营、中学生英才计划、航空航天夏令营等活动品质,打造集体验和参与科技创新实践为一体的平台和基地1-2个。结合学校招生工作,在全国各省市的重点中学挂牌建立“航空特色科普基地”5-10个,结对定点开展科技服务。
——用好网络科普平台。加强网络科普阵地建设,推进“科普中国”等优质科普资源在南航落地运用,用好江苏“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引导科技工作者将学术资源、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加大科普内容供给,重视科普与新技术、新媒体结合,加强科技成果的信息披露和传播。在条件成熟时开设校内专有科普类网站或平台,实现与国家级、省级科普平台的互联互通。
(五)实施智汇科协计划,提升科学决策服务能力
坚持把决策咨询作为科协工作的“强家之本”,发挥科协组织科技群团、学术专业、组织网络等独特优势,汇聚全校师生群体智慧,聚焦人才、组织、创新等政策研究,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探索建设科技创新智库。深入分析研究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协新型智库建设要求,加强与科研院、相关学院沟通协调,聚焦“三航特色”,建设“科技创新智库基地”,并争取纳入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协建设序列。夯实南航国家级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协同中国科协开展年度专项调查和五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及时上报站点信息,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心声。
——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以特色科技创新智库为载体,组建由院士及行业内知名专家教授领衔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及核心研究团队、由南航青年教授联谊会骨干成员为主体的智库工作委员会。通过聘请客座研究员、特聘专家等方式,广泛凝聚科技界、产业界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资源,建立一支50人左右的规模适中、素质一流、专业合理的外围专家人才队伍。
——注重战略决策咨询研究。强化调研课题研究,围绕科技创新、区域发展、人才成长等事关学校、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密切关注“智汇中国”服务平台“调研课题库”,认真组织精干力量申报,积极参与中国科协课题研究,每年争取立项1-2项;加强与挂靠的国家级、省级学会沟通协作,联合申报和参与省科协、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等省级重点研究课题。强化调研成果转化,加强与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院、相关学院沟通协作,力求转化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调研课题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建议,力争在建言献策质量上有提高,在获得批示数量上有突破。
(六)实施固本强基计划,提升科协组织治理能力
坚持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科协工作的根本保证,以组织力提升为导向,积极主动推进科协组织自身建设,健全组织体系,优化管理体制,规范运行机制,推动科协组织优势持续向高质量发展优势转化,以更好地服务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成功,努力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完善科协组织体系。推动部门完成机构升格,做好科协内设机构优化设置、职能细化配置工作,逐步实现组织与业务匹配对应,需求和服务精准对接。推动科协组织布局向基层延伸,在校内各单位认真选配兼职学术(联络)秘书,进一步加强青年教授联谊会学院分会建设,保证科协工作的覆盖面和到达率。推动数字赋能,建设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使科协组织在科技工作者中看得到身影、听得到声音、发挥出作用。
——加强对内规范治理。推动部门内设机构形成各自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通过领导分工联系、加强协调配合等方式提升部门机构之间工作的耦合度。进一步理顺与挂靠学会之间的关系,弱化管理思维,强化服务意识,推动两者从挂靠关系走向支撑关系、从依附关系走向合作关系,逐步形成协调联动、推动部门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效能。
——强化对外协同治理。紧盯上级部门关于高校科协组织建设新思路,积极参与中国高校科协联盟、江苏省高校科协联合会建设。结合课题研究和实际工作需要,探索与企业(园区)科协建立科协联合体。充分认识学会作用,推动挂靠学会深度融入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学会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密切与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等的联系,争取更多学术资源与推荐渠道。正确全面看待部门职能扩展,主动与校团委、研究生院、科研院、档案馆、相关学院等加强沟通协调,通过共建共享资源、联办协办活动、共同发布文件等形式,扎实做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学风传承示范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逐步形成多部门联动、打开科协工作发展新突破口的治理合力。